衣服要穿時下流行,蔬果得吃當季新鮮,專業必選如今熱門……這世界更迭太快,所有人都不得已“隨波逐流”。我們追求的可不光是櫃臺里的新品,那些流行於朋友圈的“當季風景”也成了生活必需,總有人殷勤轉發“十二個月最佳旅行地”之類的文章,似乎不見“此時此景”便是枉走一遭。受到季節美景之說的“蠱惑”久了,我終於嘗試了一把。可當我站在楓葉正紅的香山腳下,裹挾在茫茫人流中時,既不見霜後紅葉,也不知去途歸路,從此不敢再湊“當季”的熱鬧。
  “不當季的風景”就像是換季打折的商品一樣,有人嗤之以鼻,有人卻能從中“淘”到寶物。礙於上次的香山遭遇,近幾年來我都在領略不當其時的風景,細細想來,倒也沒覺得少了什麼,反而在清冷之外看見了景緻的原貌。
  有一年元旦,我突然想去看看冬天的水鄉,背上書包坐著大巴車就去了紹興,抵達時已是傍晚。餘暉未盡,我閑來想走幾步,隨意鑽進巷子里,過了幾座橋,途經幾條河,忽聽見“噠噠”的敲打聲,一抬眼,瞧見了青石板上的“浣紗女”。斜陽映著綠水,那婦人身著紅襖,抖了抖剛出水的衣物,灑了一地的漣漪。想來這番生活閑適之態,我在熙攘的水鄉游里是見不著的,便索性趴在橋欄上,細細體味這可遇不可求的“風景”。
  其實我一點都不反對“在最好季節看美景”的追求,只是世事浩渺,誰又分得清淡季與旺季。小時候讀到周作人的那篇散文《烏篷船》,就特別嚮往“艙寬可放下一頂方桌,四個人坐著打麻將”的小舟,想在裡面喝酒聊天、看戲打牌。可我第一次見著烏篷船時,正值大雪剛過,烏黑的船篷上頂著皚皚白雪,岸邊的樹上掛著大紅燈籠,東湖裡的寒水染著墨色,後邊的山崖陡峭凌厲……看著這般風貌,我頓時沒了兒時的想象,卻是俠氣陡升,只想在這會稽山下拔劍出鞘、潑墨揮毫。比之夏日水鄉的人頭攢動,冬日的清冷反而讓景色不容忽視。
  工作後,節假日有限,有時免不了趕著時間去旅游,為了提高效率,我會做個詳細的攻略,力求不漏掉每一個景點。“你現在很像‘媽媽旅行團’,去每個地方都是為了簽到,拍一張游客照就算是‘到此一游’了。”朋友被我催促得不耐煩,輕聲嘟囔道。我幡然醒悟,這麼匆忙的看景、拍照、留念,和當時被困在香山人流里的我有什麼區別。
  冬天去北方、春季來江南、夏日炎炎登高處……“十二個月最佳旅行地”自然沒有錯,只是我們都囿於“有限時間里的風光”,覺得若不快速瀏覽,這美景就要凋零在眼前了,所以在心無旁騖地“賞景”之時,卻忽略了旅行的真意。選擇“不當季的風景”並不是要刻意錯開峰時,只是在旅行手冊上的必游之地外,還有很多東西值得去嘗試。
  “大理下雨了,古鎮上幾乎沒有人,我們蹭了飯店老闆的火燒豬肉”;“環洱海騎行的時候都在下雨,我身後是跟了烏雲嗎”;“稻城客棧里的小狗很可愛,我正全副武裝地曬太陽”……小伙伴一嬌選擇在雨季去了西部,零零碎碎給我發來一些信息,滿滿都是欣喜。雨季人少,景色也有限,可她樂趣不減,留在稻城的客棧里做了義工,聽了一肚子故事。“旅行結束,能記住的還是遇見的人,那些風光都是背景,只有人明媚時,風光才會鮮艷。”
  那“不當季的風景”到底是什麼?恰如一嬌所言,在真正的旅人心中,什麼時候去看風景,都是當季的,因為你總會發現最新鮮的可愛之處。去年冬天,我和小羽跑到了湘西,看了張家界的山、嘗了芷江的鴨、聞了聞鳳凰的熏肉……可於她而言,最有意思的段落還是在靖港古鎮:找鎮上煙酒店的大娘套了會兒近乎,瞧了瞧她們家木柵欄暖爐子。“多稀奇啊,這比旅游景點有趣多了。”  (原標題:不當季風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a00aaqrq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